林文輝談水質底質
- 分類:理論前沿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0-07-30 16:29
- 訪問量:
【概要描述】1、養魚八字法當中的第一個字就是水,養魚先養水也人盡皆知。然而,真正懂得“水”的,又有幾人? 如果說,天底下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壤,那么,同樣,天底下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水體。 大凡種地的農民都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于種植不同的莊稼。同樣,不同的水體最適的養殖品種也不同。 在不同的土壤中種植相同的植物,由于土壤不同,需要施的肥料也不同,同理,養殖同樣的動物,不同的水體,所需要的投入品也不同
林文輝談水質底質
【概要描述】1、養魚八字法當中的第一個字就是水,養魚先養水也人盡皆知。然而,真正懂得“水”的,又有幾人?
如果說,天底下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壤,那么,同樣,天底下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水體。
大凡種地的農民都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于種植不同的莊稼。同樣,不同的水體最適的養殖品種也不同。
在不同的土壤中種植相同的植物,由于土壤不同,需要施的肥料也不同,同理,養殖同樣的動物,不同的水體,所需要的投入品也不同
- 分類:理論前沿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0-07-30 16:29
- 訪問量:
1、養魚八字法當中的第一個字就是水,養魚先養水也人盡皆知。然而,真正懂得“水”的,又有幾人?
如果說,天底下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壤,那么,同樣,天底下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水體。
大凡種地的農民都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于種植不同的莊稼。同樣,不同的水體最適的養殖品種也不同。
在不同的土壤中種植相同的植物,由于土壤不同,需要施的肥料也不同,同理,養殖同樣的動物,不同的水體,所需要的投入品也不同。
不同的土壤,決定了不同的植被。不同的水體,組成生態系統的藻類、細菌也不同。同一種肥料,在不同的水體中培出來的細菌、藻類也不同。
種地的,可以測土施肥,科學種植。前提是懂得土壤的屬性,同時也懂得植物的需求。
養魚養蝦的朋友們,你們懂得水的屬性嗎?你們知道魚蝦對環境的需求嗎?盡管我們也強調測水調水,那測什么調什么?如果你既不懂水,也不懂魚蝦,你怎么能做到科學養殖呢?只能說是瞎養!
最讓人不寒而栗的是,整個水產界幫你調水的“技術員”其實沒有幾個真正懂水!這無異于盲人扶著盲人過馬路!
2、水的組成是千變萬化的。
自然界沒有不含礦物質的“純凈水”。當水蒸氣在大氣中形成雨滴的時候,沒污染的大氣中的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污染大氣中的各種氧化物如二氧化硫、氧化氮、二氧化氮;各種氣溶膠(如PM2.5)等就溶解到水里了。
當雨水落到地面,與土壤、巖石接觸后,又溶解了其中一些礦物質。這些雨水或匯成徑流,形成江河,最后回到大海,或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或駐留于地下,或形成泉水,最后也回到大海。
水在運動過程中,接觸過什么土壤、巖石,都會留下“印記”,經歷的不同,導致水體組成的差異。反過來說,水的差異,是因為水體所含的礦物不同。
所以說“水是一種流動的礦床”,或者說,水是一種流動的“土壤”。
理論上,水中含有地球上所有的物質,包括所有元素、天然或人工的化合物,只是濃度不同而已。
一般來說,雨水的平均鹽度大約為0.0003%,地表水為0.003%,地下水為0.03%,河口水為0.3%,海水為3%,有些盆地鹵化水可高達30%。
盡管水體中含有各種礦物質,但大多數礦物質溶解度很低。構成上述鹽度的主要離子為:鈣、鎂、鉀、鈉,以及碳酸氫根、碳酸根、硫酸根和鹽酸根。在海水中,上述離子的總和(重量)構成海水鹽度的99.8%。
3、雖然說“有水到的地方就有魚蝦”,但是,從生產角度講,并不是所有水體都適合養殖。這里牽涉到效率問題。就像所有土地都可以用來種莊稼,但是,有些土地由于太瘦而沒有利用價值。
和土壤一樣,不同水體,生產力也有所不同。生產力高的水體,可以高產,生產力低的水體,雖然也可以高產,但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成本)。
例如,我們年頭挖個池塘,放水,放些魚苗,不去管它,年底就有魚抓了。關鍵是,能有多少產量?
根據前人對水庫湖泊生產力調查研究的數據,產量是毛生產力的0.1%~0.7%。我們按0.5%計算:假設我們池塘的平均毛生產力是8克氧/平方米/天,即3克碳/平方米/天,這樣,一年的畝產是:3X365X666.667X0.5%/15%/1000=24.33(公斤/畝)。
15%是活魚體的碳含量。
如果我們池塘的生產力是16克氧/平方米/天,則畝產是48.66公斤。很明顯,生產力決定產量。
當然,有人說,生產力低的水體,我們可以通過投餌來提高產量???這話沒錯,問題是,我們能投多少飼料?
假設我們用很好的飼料,每公斤飼料可以生長一公斤魚。一公斤飼料含碳大約500克,一公斤魚含碳大概150克,所以,每投一公斤飼料,池塘必須能提供(500-150)/12X32=933.33克氧。
生產力低的池塘有多少剩余氧(我們先假設池塘不留氧債),畝產24.33公斤的池塘的剩余氧是24.33X15%/12X32=9.732公斤氧,因此,可以投入9.732/0.9333=10.24公斤飼料。因此,在沒有任何增氧措施的情況下,生產力低的池塘投喂飼料的產量是24.33+10.24=34.57公斤。
可見,生產力低的池塘提高產量需要付出飼料的代價。
同樣,生產力高一倍的池塘的剩余氧也高一倍,可投入的飼料也高一倍,因此,產量也高一倍,即48.66+20.48=69.14公斤。
所以,有人認為,投喂飼料的池塘水體生產力對產量影響不大,甚至由于池塘生產力高,天然飼料多,不利于飼料銷售。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生產力低的池塘飼料根本投不進去。
可以說,生產力低的水體不太適合于水產養殖。
?。ㄒ陨系臄祿怯脕碚f明問題的,池塘的實際情況不同,因為池塘水體與大氣存在著氣體交換,池塘底部也存在氧債,可以承受的飼料比上述數據高得多,因此產量要比這個例子高得多。)
4、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是什么因素,支配這水生生態系統的天然生產力?一般來說,水生生態系統的天然生產力來自系統的光合作用效率。因此,支配天然水生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主要因素有兩個:太陽輻射和二氧化碳。
太陽輻射是地域性因素,不是水體自身的因素。所以,就水體自身因素而言,支配水生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
雖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以溶解到水體中,但由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低,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向水中擴散很難滿足水生生態系統光合作用的需求。
因此,水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土壤和巖石礦物的溶解,在所有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含碳酸的巖石中,碳酸鈣的溶解度是比較高的。
“由于碳酸鈣的快速風化和碳酸鹽的緩沖能力,少量的碳酸鈣可以主宰水生系統的地球化學行為”(Murse,1990)。
如果以碳酸做橫坐標,鈣為縱坐標作圖,我們可以發現,上圖中只有A區的水質才適合于水產養殖。
如果把上圖(池塘里的那些事兒4)換一種表達方式,就可以得到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高鈣水體碳酸含量低,碳酸鈣含量也低,高碳酸水體鈣含量低,碳酸鈣含量也低。水體中碳酸含量等于鈣含量時,碳酸鈣含量最高。
由于水體的緩沖能力與碳酸鈣含量有關,所以,高鈣低碳酸或低鈣高碳酸的水體緩沖能力都偏低。
因此,從水體穩定性能來看,鈣濃度大約等于碳酸的水體緩沖能力最強。
水體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氫根、碳酸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水中,總碳酸包含了碳酸氫根和碳酸根,所以,水體中的總碳酸當量約等于總堿度(總堿度約等于碳酸氫根+兩倍碳酸根)。
也就是說,碳酸根當量大致上可以用總堿度表示。這就解釋了水產養殖傳統上認為鈣硬度大約等于總堿度的水最好的道理。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